紫金山-ATLAS彗星拍摄处理记录

作为6万年的长周期彗星,并且亮度堪比Neowise彗星,不好好拍一下多少有些可惜。

本文用来记录处理流程,免得下次拍彗星又忘了步骤。

首先拍到原数据以后进行正常的暗场平场偏置校准,原则上应该重新拍一个曝光时间相同的暗场,但是远程台需要摘了相机拍太麻烦,于是用300s的暗场优化处理。

彗星目标与深空的不同在于,彗星相对于背景天体是一直在运动的,所以长曝光的每张图彗星位置会有细微差别。于是很容易就想到我们需要做两次对齐,一次是针对彗星核的,一次是针对背景星点的。

由于存在StarXTerminate这个神器,使得我们在线性阶段就可以进行去星操作。sxt自带了batch工具帮助我们批量进行处理

我们在文件夹里就得到了starless的纯彗星图像(如下),和纯星点图像。当然,纯星点图像后续不需要使用。

接下来进行对齐步骤,打开Comet Alignment process。一般而言,如果在拍摄途中没有发生什么意外(比如一阵风或者来了一片云让像场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每张图像中的彗星几乎都是在匀速变化的。这种情况比较方便,找到下方的parameters,指定第一张图和最后一张图中的彗星位置即可。

具体操作方法是点击show first image和last image按钮分别打开两张图,找到图中彗星核的位置并点击,软件会根据psf自动计算出中心位置,并用圆圈标记出来。由于彗星是匀速运动,因此每张图像的彗星核偏移量几乎相等,软件会做一个线性插值计算来得到每张图的彗星核位置。

很不幸,这次没法这么方便,拍摄途中过了两次云导致图像不均匀的移动。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只能手动为每张图标记彗星核的位置,这次一共60张图,所以我们需要手动点开60次(惨。

纯彗星图像对齐完以后就是正常的叠加步骤,用Image Integration或者WBPP都行。

对于背景星点,叠加的流程和深空无异。不过我们只需要图中的星点,所以Localization不做估计也没什么影响。于是最后我们得到了这样两张图像:

接下来我们处理彗星部分,首先和深空一样进行通道合并,进行裁剪构图。

由于拍摄的时候还处于昏影阶段,背景的梯度变化非常明显,需要做一步背景扣除。图中的渐变尺度非常大,所以DBE过程中的Smooth可以往高了调。

接下来进行颜色较准,处理流程与深空无异,采用ColorCalibration和Background Neutralization process。

进行非线性拉伸,考虑到整张图做同等拉伸会导致彗星核过亮丢失细节,我们做一个弱拉伸和一个强拉伸进行后续的HDR操作。

将弱拉伸图转换为灰度进行小波变换,并去掉32像素以下的高频部分,得到模糊的亮度蒙版。用亮度蒙版盖在高拉伸上替换为弱拉伸版本。下图中右侧是蒙版。

接下来需要提升彗星本体亮度并压低背景。我们利用相同的方法制作背景蒙版并调整曲线细节。最后拉伸饱和度降噪,就得到了漂亮的彗星部分。

然后来制作星点部分,具体流程也和深空基本一致。

最后让我们通过滤色叠加合并星点和彗星

完成!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