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HTML-CSS/config.js

从赛博恋爱理解情感

赛博恋爱意指那些只存在于虚拟交互中的情感关系,虽说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但我向来不喜欢宏大叙事的视角,因此我会将其拆解的更细一些来考虑。文中肯定有不少瑕疵,鉴于我也不是什么严肃的社科学者,我的目的只是能形成一套可以说服自己的闭环逻辑,细枝末节的东西就忽略不计吧。

顺便一定要感谢一下超爷和hgg提供的许多观点以及逻辑,要不我也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惟(しゆい)」(看看网站首页的第一句话)。

任何想法都有起因,因此关于这个命题,我想从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说起。起源是看到的一段微博和一篇文章(有点长):

基于这两段文字,我产生了一个问题:真实的恋爱是否能被赛博所替代?这个问题过于宏大了,所以需要进一步拆解。我们不妨把上述问题分成两个要素:

1、人希望从恋爱和婚姻中得到什么

2、虚拟与现实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可以先从现实世界中得到一个模糊的结论,即对某些群体来说真实的恋爱能被无法交互的虚拟对象所替代。比方说上文中提到的文章中将情感寄托于AI的人们,比方说在onlyfans上和大V(甚至菲律宾客服)聊天的人们,比方说给主播打赏的观众们,比方说沉浸于二次元世界的阿宅,比方说对偶像喊老公老婆的追星者们,等等。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从他们索求的事物来推断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人究竟希望从恋爱和婚姻中得到什么?

搞物理的人最擅长创建一个理想模型,正如氢原子模型那样,我们可以通过变量分离来单一化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先将恋爱这一行为分解两个部分,即纯粹情感和纯粹现实。当然实际上二者不能完全分离。

纯粹的现实是比较好看待的,关乎到恋爱上的实际接触基本可以归结为经济交换和性行为这两部分。其他的比如生病了对方照顾等等非纯粹行为可以先抛开不管。这种纯粹的现实索取是虚拟世界并不能提供的(当然了不排除什么主播线下见面啥的),我们只考虑大部分情况。换句话说赛博恋爱更多的是纯粹情感上的资源提供。

对于纯粹的情感而言,我先试图总结上述虚拟情感中的共性。比方说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看动漫的人说“xx角色好戳我的性癖”,看直播的人如果给主播送礼物多主播会积极的按照榜一大哥的喜好来进行互动,onlyfans里的主播和推特上的女菩萨们需要满足付费用户的要求拍摄视频或者照片,AI恋爱软件更是能做到甜甜的恋爱养成。不难看出,这些赛博恋爱或者严格来讲应该叫虚拟情感支持,可以满足使用者的“完美理想形象”这一需求,同时除了些许金钱还不需要付出任何情感上的代价。你需要这样的特质,那我就做给你,这是一个绝对能有回报的公平交易。你想要一个完美的恋爱体验,那AI就可以给你提供。

Elizabeth Abbott在《婚姻史》中写道:在远古时期,结婚是为了联结不同的部落,巩固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关系。婚姻的本质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契约关系,将爱情与婚姻连接在一起起源于19世纪欧美经济爆发式增长带来的新思潮。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情感的需求必然建立在经济的满足之上。翻阅19至20世纪初的欧美文学,可以发现大量歌颂爱情的书籍作品歌剧电影。为何大家普遍歌颂爱情,是因为其稀缺性,我们总是向往着无法轻易到手的事物。中国古代有着无数描写男女爱情的诗词歌赋,正因这是人们一般无法触及之事,才会被反复吟诵。回到现代,人们同样喜欢看各种甜甜的恋爱,纯粹的恋爱的文艺作品而不喜欢虐,正是因为其极其稀缺的属性。

Matt Ridley在其著书《理性乐观派》中提及:衡量一个人的生活水平,一个很好的标准是其能量消耗。例如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一生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在当时若要达成他的生活水平,需要200多人为他服务。而经过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美国人在2005年左右已经能接近这种能量水平。但三次科技革命只提供了机械化的物质能量上升,而并非精神层面。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在现在这个时代,纯粹的物质和性需求相比纯粹情感是唾手可得的。只要愿意付出金钱,纯粹现实的需求是完全可以满足的。(注:上两段的内容基于和超爷的讨论)。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正是想挑明虚拟世界的确可以满足现代人对纯粹爱情和对象的需求,且无法轻易得到这一事实。这种精神需求包括但不限于受荷尔蒙驱动的欲望,自身的倾诉欲,需要被抚慰的精神创伤,被需要的满足感等等。

我们常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人工智能的进步,联系上文所述,我很容易想到人工智能通过降低精神成本,让人人都能得到精神上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廉价并普世的。如果不限于人工智能,而是放大廉价的精神服务这个范围,这便是最初所提及的虚拟情感所提供的事物。Robert Bellah在《心灵的习性》中认为,如果一个人对某个关系“感觉够好”,寻求“爱情的真谛”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归根到底,人们所追寻的无非是要自己“觉得合适”。通过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将问题进一步演化为在虚拟世界所满足的精神需求能否让人觉得足够好,这也是我认为本文的核心所在。

我们目前的问题是:抛开物质和性行为不谈的话,虚拟世界中的恋爱能否代替真是的恋爱。尽管刚才提到了虚拟情感可以满足一个人对完美的追求,包括可以填补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感,但我们不得不提及这种需求的满足只不过是建立在一个虚妄的阁楼之上。人们常说不能闭门造车,这是由于人与人的交流总能伴生着新事物和思维的诞生。算法的本质是基于已有知识的线性组合,而我们的世界必定是一个非线性的世界,毫不夸张地说人的行为可以展开到无穷高阶次项。换而言之,人的行为通常无法用已经发生事情线性组合而来。西田几多郎在《善的研究》中提到:纯粹的经验是唯一的实在。所谓纯粹经验便是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的经历所产生的本能,是除去一切“现在”的干扰,甚至在我们想到这是主观还是客观前就得到的结论。我认为人工智能模型的所作所为正是基于其纯粹的经验,因为算法不存在“意志”这一特性。关于意志这一概念,西田在其中期著作《自觉中的直观与反省》的有提到:无限的动性可以被认为是绝对自由的意志(这里的动性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对外部的反应)。如果更深入的去拆解意志产生的过程,可以称还未引入一切干扰前的意识为“直观”,意识的主客分化称为“反省”,从分化再到统一的状态称为“自觉”。绝对意志的背后存在着自觉,西田在晚年的《从作用到直觉》中阐明意识可以对象相互作用并结合,这种结合是感情和意志出现的场所。

我引用了大段西田几多郎的哲学正是想说明,人与人工智能的不同便在于,人的意识会和对象进行复杂的结合从而产生感情和意志,这绝非简单依凭过去的经验就能产生的。这如同我们解偏微分方程一般,当模型足够简单时,诸如氢原子,一/二维Ising模型这类,我们可以得到其严密解,从而完全预测它们的未来行为。然而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即便我们可以对多体系统建立方程,也只能通过数值解略窥其一二,而非完全的解明。这种不可解并非技术上的不可解,而是基于数学原理的不可解。一个微小的初期条件便可以在1分钟后造成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所以说人是一个混沌的系统。

虽说人的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但是每个人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律,或称为准则。这种律给了这个人行为处事统一的逻辑,造就了一个人独一无二的内核,我们赞颂人类,其实就是在赞颂人们因其内核而诞生的创造力和其灵性。我们欣赏人的本质是欣赏这个人的准则,这个人的内核。(注:这段的内容基于和hgg的讨论)。

通过如上论述,我阐明了人与人工智能有着本质的不同。而相对于动漫人物,偶像,或者onlyfans的福利姬们,人工智能显然比这些简单塑造的形象更为生动。那么暴论地可以说,就连人工智能都无法胜任人的意志这一职能,那么其余的显然不可能。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人与人的意志交互在恋爱情感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更为直接地说,虚拟的情感无法给人带来全新的知觉,无法给人带来新鲜的事物,因为其不具有任何可以交互的意志。我在最初提到过一个模糊的结论,“某些群体来说真实的恋爱能被无法交互的虚拟对象所替代”。但在这一时间点,我们可以将这一层模糊撕去,将这句话更改为:只要人并不满足于简单的语言而是追求思想上的交流,那么无法交互的虚拟对象仅仅能表面上满足真实的恋爱情感。人一定有其意识,因此人一定不会满足于没有意识交互的关系。

这一点我在实际中也是深有体会的,例如我自己看书时产生的想法,和与他人讨论时产生的想法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就我而言,我会觉得自己看书时很难出现一个生动的,实用的结果。而引入了和他人讨论这一要素以后,思维会迅速的活跃起来,得到许多独自一人时想不到的结论,就像这篇文章中的很多部分都是在和人的交流中重新被从记忆深处翻出来的一样。

最后来明确回答一下最初提及的两个问题:

人希望从恋爱和婚姻中得到什么

对于人们(其实严格来说是对于我,毕竟我无法代表他人观点)而言,他们希望从恋爱中获得精神的满足,而这种精神的满足是需要建立在内核之间的交流之上的,而非简单的解决问题。例如我觉得空虚了,那就找ai聊天。我觉得性欲无处发泄,所以去看onlyfans。我在现实中遇不到心目中的完美的人,那就沉浸于动漫或者爱豆。这只会像饮鸩止渴那般不断提高认为满足了的阈值,而非真正的满足。

虚拟与现实的区别是什么

虚拟只能给人提供纯粹经验,而现实可以带来有着无限多可能的意志,绝对自由的意志。

后记:我似乎很久没有这么长篇大论的探讨过问题了,究其原因(所谓主客分化的反省),的确是之前缺少和“人”这一概念的交流。因为从这篇文章的问题,到论点论据,再到结论,其实都是和人的交流中产生的。有些结论一边写,一边会想到这也是我的确所需要去践行的事情。总而言之,我的确意识到与人的交流存在着无可替代的必要性。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