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ultimate-blocks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home/xs896438/suphys.com/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紫金山-ATLAS彗星拍摄处理记录 – 青空のカナタ

紫金山-ATLAS彗星拍摄处理记录

作为6万年的长周期彗星,并且亮度堪比Neowise彗星,不好好拍一下多少有些可惜。

本文用来记录处理流程,免得下次拍彗星又忘了步骤。

首先拍到原数据以后进行正常的暗场平场偏置校准,原则上应该重新拍一个曝光时间相同的暗场,但是远程台需要摘了相机拍太麻烦,于是用300s的暗场优化处理。

彗星目标与深空的不同在于,彗星相对于背景天体是一直在运动的,所以长曝光的每张图彗星位置会有细微差别。于是很容易就想到我们需要做两次对齐,一次是针对彗星核的,一次是针对背景星点的。

由于存在StarXTerminate这个神器,使得我们在线性阶段就可以进行去星操作。sxt自带了batch工具帮助我们批量进行处理

我们在文件夹里就得到了starless的纯彗星图像(如下),和纯星点图像。当然,纯星点图像后续不需要使用。

接下来进行对齐步骤,打开Comet Alignment process。一般而言,如果在拍摄途中没有发生什么意外(比如一阵风或者来了一片云让像场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每张图像中的彗星几乎都是在匀速变化的。这种情况比较方便,找到下方的parameters,指定第一张图和最后一张图中的彗星位置即可。

具体操作方法是点击show first image和last image按钮分别打开两张图,找到图中彗星核的位置并点击,软件会根据psf自动计算出中心位置,并用圆圈标记出来。由于彗星是匀速运动,因此每张图像的彗星核偏移量几乎相等,软件会做一个线性插值计算来得到每张图的彗星核位置。

很不幸,这次没法这么方便,拍摄途中过了两次云导致图像不均匀的移动。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只能手动为每张图标记彗星核的位置,这次一共60张图,所以我们需要手动点开60次(惨。

纯彗星图像对齐完以后就是正常的叠加步骤,用Image Integration或者WBPP都行。

对于背景星点,叠加的流程和深空无异。不过我们只需要图中的星点,所以Localization不做估计也没什么影响。于是最后我们得到了这样两张图像:

接下来我们处理彗星部分,首先和深空一样进行通道合并,进行裁剪构图。

由于拍摄的时候还处于昏影阶段,背景的梯度变化非常明显,需要做一步背景扣除。图中的渐变尺度非常大,所以DBE过程中的Smooth可以往高了调。

接下来进行颜色较准,处理流程与深空无异,采用ColorCalibration和Background Neutralization process。

进行非线性拉伸,考虑到整张图做同等拉伸会导致彗星核过亮丢失细节,我们做一个弱拉伸和一个强拉伸进行后续的HDR操作。

将弱拉伸图转换为灰度进行小波变换,并去掉32像素以下的高频部分,得到模糊的亮度蒙版。用亮度蒙版盖在高拉伸上替换为弱拉伸版本。下图中右侧是蒙版。

接下来需要提升彗星本体亮度并压低背景。我们利用相同的方法制作背景蒙版并调整曲线细节。最后拉伸饱和度降噪,就得到了漂亮的彗星部分。

然后来制作星点部分,具体流程也和深空基本一致。

最后让我们通过滤色叠加合并星点和彗星

完成!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